劉乃瑋觀點: 真知灼見,力挽狂瀾

劉乃瑋,河南省沁陽縣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

名稱:
位置: LONDON, United Kingdom

星期六, 3月 15, 2008

Struggles between New America and the Old

新美國與舊美國之爭
原載於蘋果日報

美國已經準備好接受黑人總統了嗎?參議員奧巴馬在二月這個美國黑人歷史月連續拿下十一州黨內初選,雖然在德州、俄亥俄和羅德島受挫,毫無疑義,他已成為自鮑爾將軍、國務卿萊斯以來最受歡迎的非裔政治領袖。他所引起的一波新浪潮,不僅象徵美國成熟而豐富的文化多元性,同時也反映出自黨內至黨外整個大環境的結構變化。奧巴馬vs.柯林頓,除了是敏感的族群與經濟議題之爭,從某方面看來,更像是「新美國」與「舊美國」之爭。

同一歷史軸線上,這是民主黨內的新舊黨爭。柯林頓夫婦是六○年代自由派代表:柯林頓太太一生為健保奔走不遺餘力,吹薩克斯風的柯林頓前總統甚至被喻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曾幾何時,希拉蕊冠上夫姓,投下攻伊贊成票,穿梭於華爾街金融巨賈之間,成了不知民間疾苦的自由派菁英。奧巴馬的適時出現,彷彿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真正回歸民主黨追求自由進步的基本教義,重新喚起黨內自由之士的向心力與使命感。

歷史橫剖面觀之,則是兩大黨之間的論述爭奪戰。共和黨執政以來,宗教右派不斷揭竿起義,有系統地透過教會、媒體及知識份子建構說帖,完成選舉動員,路易西安納、西維吉尼亞成功保守化即為一例。反觀民主黨則一直缺乏此類政治大秀。以柯林頓為首的新中間路線,八年總統卻無法貫徹健保改革,社會號召力疲弱。奧巴馬的興起,象徵民主黨站穩左翼立場,勇敢迎戰保守派,繼續展開以農工階級為主的反抗運動。

儘管奧巴馬抨擊貧富差距,用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的老方法「窮人戰術」,然而他的舞台卻是嶄新的。從整個大歷史而言,新舞台上的網路世代正上演一場文化除魅。年輕選民在Facebook召開里民大會,從Podcast得知投票資訊,自YouTube不斷放送的辯論片段中檢驗、顛覆與解構候選人的夢囈與神話。他們相信,也許名字中帶有海珊、父親來自回教世界的奧巴馬,會是那個充滿獵巫、邪惡軸心的小布希舊美國的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