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瑋觀點: 真知灼見,力挽狂瀾

劉乃瑋,河南省沁陽縣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

名稱:
位置: LONDON, United Kingdom

星期一, 7月 04, 2005

I Keep My Tie and Move On

我願保留我的領帶
原載於聯合報

遙知台島已酷熱到要穿「高屏裝」,並以南方故鄉為名,不禁讚嘆謝揆的置入性行銷化解了不少鄉愁。院長說,「大家不必太拘束,不要認為院長穿西裝,大家不穿西裝不行」。此時正巧看到新一期「外交政策」雜誌裡布魯金斯研究員派瑞‧漢納(Parag Khanna)所寫的一句妙語:「不是領袖自己的衣著,而是那些他要求別人穿的,改變了權力平衡。」

服裝報導怎麼會登上外交政策雜誌?原來,這個自由派智庫的研究員認為服裝屬於「大規模魅力武器」(Weapons of Mass Seduction),這是他在去年夏天G8峰會後所得到的結論。當時在度假勝地喬治亞海島城,布希和眾人都穿著輕便,而來自時尚法國的席哈克就這樣被擺了一道-- 他穿了一套雙排釦西裝,還打了紅領結。國際前鋒論壇報說,布希的休閒打扮是想製造一點輕鬆感,但在官場上穿著輕便,不但令人更不自在,還可能是有意要讓對方失去優勢。

因此,穿著也是一種權力政治。謝長廷脫下西裝,眾人也跟著節約能源。然而短袖國民領的「高屏衫」,容易令人聯想到蔣經國時代的青年裝、梅花餐,稍有不慎則可能落入威權餘孽的衣著迷思當中。不過,往好裡想,衣著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當謝長廷穿上類似的短袖襯衫,可能也同時穿上了小蔣勤儉、廉潔的形象。

土耳其現代化之父凱末爾一九二五年推行服飾改革政策,要大家脫掉燈籠褲換西裝,「做個文明人」。漢納一文也以巴基斯坦為例,說巴國總理蕭卡特阿齊茲要求閣員穿西裝,希望「正確」的衣著讓內閣更有效率。而據他說,喀拉蚩股價就是從那時開始漲的。該國七0年代奉行「本土化」政策後,總統畫像都變成傳統服飾,即使總統本人喜歡的是西裝,而不是本土化的衣著。該文中一段安哥拉大使至南非尋求外交和解的演說辭,特別發人深省:

「歷經五百年殖民,我現在穿上西裝,打著領帶。夠了。我不需再有另外五百年殖民,來教我如何脫掉西裝、領帶,穿上剛果或其他地方的衣服。我願保留我的領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