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瑋觀點: 真知灼見,力挽狂瀾

劉乃瑋,河南省沁陽縣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

名稱:
位置: LONDON, United Kingdom

星期一, 7月 25, 2005

London Blasts

原載於中國時報

對日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後,英國的七七事變與漫長的反恐作戰才剛要開始。經過一晝夜,倫敦已迅速恢復平靜,這也是倫敦人聞名於世的冷靜作風。大學學院維持正常作業,街道交通恢復暢通,警笛聲歇,股市回穩,電視節目恢復播映長片。我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呢?

七七驚爆最大的意義是「向元首示威」。它是恐怖份子第一次在美、英、法、德、日、義、加、俄、中、印、墨、巴西、南非等十三國元首面前引爆。當世界目光聚焦在倫敦時,恐怖效果達到最大。布希與普亭勉強可說是勝利者,氣候問題在G8議程變得一點也不重要,鎮壓車臣變得更理直氣壯,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迅速提昇。

其次是恐怖組織「細胞化」。經九一一事件後強力圍剿,基地組織實體其實只剩四分之一,然而外圍細胞組織卻繼續增生,年輕一代非正式成員的加入,使得組織更扁平,行動更捉摸不定。這次恐怖行動據稱是歐洲基地細胞組織所為,他們並非直屬於正式組織,而是認同基地的當地人。這更增加反恐的困難度。基地細胞組織存在超過100個國家中,包括美、英、義、法、西、德等地,歷經巴里島、土耳其伊斯坦堡、西班牙馬德里、沙烏地阿拉伯及印尼、菲律賓爆炸案,已向全球擴散。

七七爆炸案公車引爆點在塔夫斯塔公園旁,就在公共政策學院對面,而其他三處則都在地面下。這些地鐵站均為扼守倫敦公共運輸的三大門戶,而南方政治中心得以倖免,針對的就是一般中產階級。其中一處地鐵站還是倫敦主要穆斯林集散地,附近有清真寺和伊斯蘭文化中心,而羅素廣場至國王十字站之間的地鐵爆炸點,亦位於穆斯林住宅區。這些伊斯蘭地緣關係特別值得注意。

前英國情報頭子軍情五處MI5負責人史黛拉雷明頓夫人(Stella Rimington)曾言,恐怖組織已經從強烈的「神聖目的」演變為「不知道要什麼」、沒有人出面負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反恐勢必傾全力佈下天羅地網,當我聽見G8高峰會「惡魔」之聲再度此起彼落,八國元首立時變成八個道長,開始對倫敦下魔咒時,我想到在桑茲絕食案中態度強硬的柴契爾夫人,再想到最近的非法移民問題、驚險過關的身份證法草案,彷彿感覺英國離「警察國家」不遠了。


Democracy is No Panacea for Tension on Taiwan Strait

「民主」不是兩岸和平的萬靈丹
原載於聯合報

拜讀陸委會吳主委大作「中國發展唯民主一途」,對照日前綠營批評連戰北大演說「何不提民主」,始驚覺「民主」已成為台灣當局面對中國態度上的政治正確。然而,身處民主發源地英國,感受最深的反倒是學界在面對布希政府大舉推行全球民主時,對於民主制度本身的思考與反省。特別是後冷戰民主化對區域安全的影響,更反映出「民主政治正確」直覺式論述的諸多盲點。

首先,「中國自由民主與否正是台灣人民考慮建構未來與中國關係的重要觀察指標」這樣的論述根本是自欺欺人。民進黨政府不會因為出現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而考慮建構與中國的關係。台灣建國的偉大理想怎麼可以因為中國民主轉型而動搖?所以兩岸的民族主義式對立仍會持續下去,與中國的關係根本建構不起來。

其次,「第三波民主化…當威權政府努力提升經濟,人民收入增加…,就會要求更多的自我發展與政治參與機會」此說不成立。經濟發展不一定帶來民主,類似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卻仍維持威權體制者不少。何況東歐後共產國家的「第四波」民主化發展與國內經濟情勢均不盡如人意。此外,混和政體組(mix dyads)研究已顯示,民主與威權體制在促進國際和平進程上並不相容。

第三,即便中國經濟發展真的促成民主轉型,也不一定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民主化研究明白指出轉型過程中民族主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實上,不必等到中國自由民主,台灣首先會面臨到的,便是中國民主化造成民族主義外溢對區域安全的威脅。如今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一旦面臨民主轉型,則國內衝突將頓失制衡,利益競爭越演越烈,難保不會出現另一個拿破崙或希特勒。民主化與區域衝突恐怕要比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具有更高的關連性。

台灣的民主化已導致區域緊張升高,台灣轉型為成熟民主國家後與中國衝突的可能性不會減少,中國若民主化對區域安全之影響更不可能樂觀。民主制度不是解決區域衝突的萬靈丹。陸委會不必費心思考中國會不會民主化,這個問題請留給學界去爭辯,而應該認真面對民主化所造成的安全威脅。我們都相信民主帶來進步,但在討論兩岸關係時,請同樣堅持民主進步的政府高層與智庫學者,不要再拿民主當擋箭牌,不要再理直氣壯地以民主粉飾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