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瑋觀點: 真知灼見,力挽狂瀾

劉乃瑋,河南省沁陽縣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

名稱:
位置: LONDON, United Kingdom

星期五, 1月 13, 2006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New Year Message

民主化與元旦文告
原載於蘋果日報

貴報日昨論壇版向駿一文引學者曼斯菲爾(Mansfield)與史奈德(Snyder)之研究,說明何以美國抗議陳水扁元旦文告,所言與原書關於台灣的研究結論完全不符,恐造成一般民眾誤解,特此更正。

向文提及《從選舉到戰爭》(Electing to Fight)這本「去年新作」,其實是兩年前即已發表的舊作,乃《從投票到暴力》(From Voting to Violence)一書之延伸,認為民主機制脆弱的民族主義國家,比不民主的國家更容易導致戰爭,當時意在影響布希之伊拉克政策。向文未讀原書,僅逐字抄錄本期《外交事務》上的書評,便斷定台灣屬於「不完全民主化國家」。

然而,這樣的穿鑿附會與原書主張恰恰相反。書中第七章即明白指出,台灣、南韓雖有國族問題,但制度健全、轉型順利,與捷克等皆屬按部就班民主化的成功實例。特別是曼史二人量化研究所採用的統計資料(Polity IV Data-set)裡,台灣原本就被歸於完全民主化一類。向文不明就裡,將早已視台灣為完全民主化的統計研究,拿來批評台灣民主化不夠完全,看在內行人眼裡,實在貽笑大方。

原書也特別提醒讀者,民主制度不健全並不是導致戰爭的獨立變因,而是先有野心家,才使不健全的制度有被利用的可能。畢竟缺乏國族意識,似乎也很難啟動民主化進程。這彷彿暗示了民主化的暴力本質。因此曼史的重點仍在國家內部的民族主義,而非單純肇因於制度之不健全。伊拉克戰敗後若無強烈的反美情緒,民主化又怎會走到這步田地?日本戰敗後立即行憲選舉,怎麼就沒有伊拉克的慘況?擁有進步憲法的威瑪德國,最終不也釀成世界大戰?因此,國內有學者與史奈德等人交換意見後,其研究也只能說,民主化導致台灣民族主義升高成為各方「箭靶」,而非台灣會「主動」挑起戰端。

曼史二人雖無意否定民主帶來和平,其實暗裡早已悄悄顛覆民主和平論了。儘管如此,這又與美國抗議陳水扁元旦文告有何干係?要說民主制度的建立順序,論者亦大有人在,根本不必抬出曼斯菲爾與史奈德。向文引喻失義,不僅不知其所以然,更令人覺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