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瑋觀點: 真知灼見,力挽狂瀾

劉乃瑋,河南省沁陽縣人,生於台北,現居倫敦。

名稱:
位置: LONDON, United Kingdom

星期一, 10月 19, 2009

The Lighthouse in Public Economics

公共經濟學的燈塔
(標題對比寇斯"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原載於蘋果日報

泰晤士報名校榜台大首度擠進百大,倫敦大學(UCL)首度超越牛津成為前五強,此時台大生與倫大生多少可以體會奧巴馬得諾貝爾獎的心情。若再加上政治系出身,面對政治學者奧斯特朗(Elinor Ostrom)獲獎後經濟學界的冷嘲熱諷,感受更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泰晤士評比特別強調UCL學術研究「跨領域」(multidisciplinary)特色,這也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經濟科學獎帶給世人的寶貴意涵。

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跨領域研究

奧斯特朗的研究橫跨政治學與經濟學,針對源於英格蘭草原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提出不同見解,理論上採收費課稅將擁擠財私有化的解決辦法,並不符合遊牧民族內部自律各取所需的運作方式,因而在傳統市場失靈政府干預之外,尋求團結民間力量與消費者集體行動的可能。這個思考邏輯上的改變極具典範轉移的意義,因獲殊榮。奧女士嘗言其研究非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而希望呈現社會科學的複雜縱深。所屬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著重社群價值,與英國社科領域結合計量與人文關懷的研究途徑若合符節,著作如「公地治理:集體行動制度之演進」(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制度性誘因和永續發展」(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Lenses on Public Policy)、「連結正規與非正規經濟」(Linking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Economy: Concepts and Policies)多由劍橋、牛津出版。研究對象多元,特別是中國因素為其加分不少。

政治經濟不分家

制度主義應用於政治、經濟、社會學,非經濟所獨有,因此奧女士的制度研究獲獎並不奇怪。政治學談利益團體、選民行為、保護關稅、污染塞車、老人年金無一不是經濟課題,經濟學研究結果就是政治學的政策產出,當經濟學家面臨分配正義問題時,也要到政治學來找答案。政治經濟早已血濃於水,一體兩面。經濟大師海耶克根本是法律政治博士,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則出自主修經濟的政治學家華爾志。奧女士以賽局分析公私部門互動,其前任克魯曼著名案例空中巴士vs.波音亦採簡易賽局解釋規模經濟對貿易政策的影響,而謝林的嚇阻賽局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外交分析工具。最老得主赫維茲是法律學者,研究如何訂定遊戲規則、投票程序甚至制定法律。其他得主尚有納許等多名數學家、研究經濟史的諾斯,以及從未修過經濟的心理學家卡尼曼,啟發了當紅的國民快樂指數。沈恩研究正義論可謂已臻化境,即便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也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學家。

跨領域研究的價值

經濟人傳統上推崇自由貿易、完全競爭,何以諾貝爾獎在他們口中卻成了獨佔市場?數月前奧女士在科學(Science)週刊發表專文,四十年前在同一刊物讀到公地悲劇的生態學家並無不滿。值此氣候變遷、金融風暴、濫用健保等悲劇不斷上演,史迪格里茲名著公部門經濟學封面點出了燈塔的意義─ 跨領域研究告訴我們學術不再是獨善其身的一只燈泡,而是彼此領域的一座燈塔,它的學術光芒普照大地,人人受用。